|
32年对周总理深情不减 著名知青昨岛城共话《知青心中的周恩来》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不详 点击数:4430 更新时间:2008/4/23 | ||
一位老知青边拿着新买的书请作者们签名,边说:“太好了,太好了,太让我受感动了!”忍不住流下激动的泪水。 32年对周总理深情不减 著名知青昨岛城共话《知青心中的周恩来》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中国20世纪中后期的一个特定历史现象。它关系到中国亿万家庭,也牵动着共和国当家人周恩来总理的心。在周总理诞辰110周年前夕,一批铭记周总理亲切关怀的知青们编写了《知青心中的周恩来》一书。 该书由原周恩来、邓颖超秘书赵炜同志撰写序言。全书共收入回忆文章37篇,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对知青“上山下乡”历史的回顾。有原国务院知青办负责人顾洪章、当年延安地委书记许效民、原延安行署副专员土金璋等人的回忆内容;第二部分主要是知识青年以亲身感受回忆周总理的深切关怀,包括我国第一支垦荒队队长杨华以及著名劳动模范邢燕子、董加耕、侯隽等人的回忆文章,也有周总理的侄子周秉和、侄女周秉建对亲人的回忆;第三部分主要是全国各地知青怀念周总理的文章。 书中还收录了部分珍贵的老照片,也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三十多年的时间,让昔日的知青变成了爷爷奶奶,可他们心中依旧有一股同年轻人一样的热烈情感——对周总理的热爱与思念。 在周恩来诞辰110周年之际,由“特别姑娘”老知青侯隽挑头,全国13个省市的老知青们纷纷提笔,回忆当年周总理的音容笑貌,把不曾淡化的情感凝结成文字,以“当事人”身份回忆往事,与当年的知青共同缅怀过去,让现代的青年了解历史。 就在昨日,本书作者、著名知青徐建春、邢燕子、董加耕、侯隽以及周恩来的侄子周秉和来到青岛,与岛城知青读者共话《知青心中的周恩来》。 收录众多知青怀念情 “尽感恩之心,竭回报力”。本书主编侯隽,也是该书的策划发起人,昨日道出自己挑头编写本书是出于一种责任感。“知青的每一步前进都渗透总理的心血”,侯隽说三十多年过去,对周总理的热爱始终没有减弱。而全国与总理有过接触的知青也都如此,“我们在网上征稿,与特定人选约稿”,每个知青都很有热情,最终,来自全国13个省市40多位知青的文稿组成了这本饱含深情的文字。 《知青心中的周恩来》分为三部分,侯隽介绍,第一部分“亲切的关怀”是约请当年在周恩来身边的工作人员梳理的周总理与知青交流的历史。“永远的怀念”“巨大的鼓舞”两部分则是由知青撰写的亲身经历。 总理让身边亲属做起 “知青上山下乡生活很苦,但周总理以身作则,让身边的亲属做知青”。周恩来的侄子周秉和回忆当年,自己曾去生活条件好的部队当兵,但总理认为他“不够格”,让他做了知青。而总理身边的秘书长、保健医生、司机的孩子,也都没搞特殊化,去上山下乡了。“总理支持知青到农村锻炼,他也很关怀知青的生活”。 “几十年来,总理给了我很大的鼓舞,每到关键时刻,他总能给知青指明方向”,见过13次周总理的邢燕子这样说。“掏心窝子的关怀”是徐建春对周总理关怀的形容,她说至今想起总理的关怀,就感觉心中“不知有多大劲”。 这些现场的感慨在书中得到更多的延伸,书中也有更多的知青表达了他们对总理的怀念。 首发一万册一周售罄 “原本以为这是‘政治图书’,可能没有市场,没想到首发一万册,在一周内就全部售完”。侯隽说本书从策划到出版到发售,都意外地顺利。“从策划到发行只用了8个月”,而3月1日北京举办的首发式上,500本图书半小时内就被知青们抢购一空,还有更多没有买到书的知青拿着各种本子、纸张找这些著名知青签名。“没想到大家对这本书这么热情”,侯隽透露原本怕冷场,北京的老知青甚至组织了近百亲朋好友前去捧场,“结果这些亲朋根本挤不到签售的前台来”。在侯隽看来,这本书体现了周总理的人格魅力,而知青心中对周总理的怀念,也让这本书能够在读者中引起共鸣。 “下乡上山”缘起 1962年,为纠正由于“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持续3年多的失误,中央实施大幅度调整国民经济的重大决策,把压缩城市人口,加强农业战线,作为摆脱国家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严重困难的一项根本措施,也把城市知识青年下乡上山提到了党和政府的重要工作日程。 1962年10月,遵照周恩来总理亲自签发的会议通知,国务院农林办第一次召开国营农、林、牧、渔场安置家居大中城市精简职工和青年学生汇报会,周总理亲自到会听取汇报,并作了重要讲话。 总理说:城市人口每年要增加100多万,总有一部分要下乡安置,要到农业上去找出路,当然就找到了农、林、牧、渔场,我们要为今后若干年内安置城市多余劳动力打好基础,所以说这是一项长期任务。 总理还说:安置到农村去的学生,一般要求年纪要到18岁,再小了下去不能参加劳动。城市还有另外一条出路是当兵,可是入伍后5年又回来了,还得安置。大家来开会研究,是一项重要的事,不然,把18岁以上的城市青年都变成闲散人口那就不好了。城市工业能吸收的人总是有限的,今后几年不可能增加太多。我们安置城市下乡人员是积极的,是为了发展生产、扩大就业范围、解决城市多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 根据周总理的指示,会上首次把城镇知识青年下乡上山纳入国家计划,就安置对象、方式、经费、物资等制定了相关政策、计划和保障措施,并组建了国务院农林办安置领导小组(这一机构后来几经变动,最后成为国务院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领导小组办公室),以加强对这项工作的统一领导。由此,有计划有组织地动员城镇知识青年下乡上山正式拉开了帷幕。节选自《知青心中的周恩来》 部分作者简介 侯隽,女,北京人,1943年3月出生。1962年7月高中毕业后自愿下乡插队,被称为“特别的姑娘”,全国城市青年立志建设新农村的榜样和著名劳动模范。 徐建春,女,1935年3月生于山东掖县,1950年高小毕业回乡务农,历任互助组组长、初级社社长、高级社社长、人民公社社长,全国劳模,是全国知识青年学习的榜样。 邢燕子,女,1940年出生。1958年读完初中回乡务农,带领“燕子队”在农业生产中作出突出贡献。郭沫若写了《邢燕子之歌》,《人民日报》等报刊先后报道其事迹。 董加耕,男,1940年2月出生。1961年于江苏盐城市龙岗中学高中毕业后,回到盐城县葛武公社董伙大队务农,立志建设新农村,成为全国知识青年学习的榜样和著名劳动模范。 |
||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最新热点 | 最新推荐 | 相关文章 | ||
32年对周总理深情不减 著名知青岛城共话《 |
![]() |
![]() |
![]() |
![]() |
|
![]() |
![]() |